專注力,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,可說是一種極珍貴的能力和資源,有了專注力,可以讓我們工作投入、學習事半功倍,這裡,針對學齡孩子專注力如何養成加以說明
好習慣一:充足的睡眠
睡眠對腦部是非常重要的機能,它可以恢復、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。白天所吸收的資訊,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、儲存。建立規律作息,避免學習疲勞也是很重要的。
好習慣二:健康的飲食
研究發現,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,就有記憶力增強的表現。有吃早餐的學童的學業表現,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。
規劃「健腦食譜」的營養師洪嫆真建議,孩子的早餐應避免甜食,應攝取多醣的全穀類食物,會比以精緻單醣為主的白麵粉製品要好,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,血糖不會大起大落,可提供長時間的腦力耗能。
好習慣三:足夠的運動量
彙整德國許多學者研究成果的《專注力》一書提醒,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,只要孩子釋放出4成的身體能量,大腦就可得到25%的血液,這對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尤其重要。
不妨以身作則,帶孩子從把握日常生活裡任何可活動筋骨的機會著手。如出門儘量步行、騎腳踏車,或是親子共同起參與定期的體育活動,「動得夠」,才能「靜得下」。
好習慣四:遠離聲光3C刺激
長期沉浸在聲光刺激與一心多用的生活環境,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影響。很多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,但這種專注其實是受到環境刺激所引發的本能反應,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,就會轉頭一樣,是本能反應而非主動控制。
而且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,看電視愈久,其他活動時間就愈少,用到「主動專注」的機會更形降低,不利於腦功能發展。
好習慣五:讓孩子自訂目標提升動機
擔任台北市國中小資深的心理師楊文麗,非常重視「讓孩子自己走出生活節奏」,她用「時間表」與「生活清單」這兩項法寶,建立孩子的生活次序感。
「讓孩子自己訂目標很重要,因為目標會引導行為,」楊文麗有兩個小孩,從幼稚園起,每天給孩子一張「時間表」,她只給方向,由他們來決定順序、規劃時間,做完後,自我檢核是否達成預定工作。
「生活清單」,她建議家長和親子討論後再決定規則,她發現到:「經過孩子自己決定的事,效果會比較好。」孩子的「時間表」與「生活清單」執行成果,會經過自評、互評,當達成預定工作後,就會得到正向肯定。
其實,很少有孩子「故意不專心」,大多是「不知道如何專心」。良好的身教,勝過千言萬語,父母也別忘了提醒自己,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,讓正向教養的力量,滋養潛藏於心的專注種子。
參考資料:親子天下專刊
在此向原創者表達感謝,若涉及版權,亦請聯繫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